导读:
预谋犯罪,存在为了实施犯罪进行的准备行为会被判刑,不存在准备行为不会判刑。根据刑法规定,犯罪预备也需承担刑事责任。一旦付诸行动进行准备,就可能构成犯罪并受法律制裁。
一、
预谋犯罪会判刑吗
预谋犯罪,不存在准备行为不会判刑,存在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是会被判刑的。
1.《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这表明,一旦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了具体的准备行为,即使最终未能实施犯罪,也构成了犯罪预备,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预谋犯罪并非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一旦付诸行动,进行实际的准备行为,就可能构成犯罪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
预谋犯罪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找法网提醒您,预谋犯罪的处罚原则主要体现在《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即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这一原则体现了刑法对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惩罚力度相对于犯罪既遂要轻一些,但并非完全免除处罚。
2.这是因为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具有社会危害性。
因此,对于预备犯,法律仍然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三、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在实践中,常见的预备行为包括以下几种:
1.准备工具。例如,为了抢劫而购买管制刀具等作案工具。
2.练习犯罪的手段。如为了实施扒窃而练习扒窃技能,或者为了实施诈骗而学习诈骗技巧等。
3.进行犯罪前的调查。如盗窃之前的踩点,了解目标地点的环境、人员流动情况等;杀人之前了解被害人的生活习惯、行动规律等。
4.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如为了实施盗窃或抢劫而事先毒死目标地点的看门狗等。
5.勾引共犯或组织犯罪集团。如为了实施盗窃或抢劫而勾结他人共同作案,或者组织犯罪集团进行有组织的犯罪活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则属于实行行为,直接构成犯罪,并需要受到刑罚的严厉处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爱法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xn.com.cn/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