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传播让消息的扩散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一些不实信息也借此机会肆意蔓延,其中虚假警情通报危害巨大,不仅可能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管理秩序,还可能触犯法律。那么,虚假警情通报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发布者又要承担怎样性质的法律责任?
虚假警情通报要承担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
虚假警情通报的法律责任需根据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层认定。
一旦被认定实施了虚假警情通报行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发布者会面临拘留和罚款的行政处罚,以此起到惩戒和纠正其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作用。
当行为构成犯罪,除了要接受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刑罚制裁外,犯罪记录还会伴随发布者一生,在就业、信贷、社会活动参与等诸多方面设置障碍,极大限制其未来发展。
另外,虚假警情通报若侵犯了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民事法律,发布者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受害人遭受的损失进行补偿。
并且,此类行为对社会公信力的损害是长期且深远的,公众可能会对官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削弱政府部门在民众心中的权威性和信任度,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虚假警情通报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虚假警情通报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这是因为虚假警情通报极易误导公众认知,破坏社会原本的安定秩序。
而当虚假警情通报行为情节严重,达到刑法规定的入罪标准时,便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若虚假警情通报引发了大规模社会混乱,致使公共资源严重浪费,如因一则虚假的重大灾害警情通报,大量救援力量被调配到虚假地点,导致真正受灾地区无法及时获得支援,这种情况就属于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发布者必将面临刑事法律的严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爱法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xn.com.cn/1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