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消费场景日益多元化的当下,先学后付这一新兴模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为许多消费者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消费选择。围绕它的法律效力以及合同解除问题,却存在诸多疑问。搞清楚这些,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
先学后付合同有法律效力嘛
先学后付合同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具有法律效力。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份先学后付合同若要具备法律效力,合同主体需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无论是提供学习服务的机构还是接受服务的学员,都必须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其次,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中约定的培训内容涉及非法活动,或者收费条款明显不合理,严重损害一方利益,这类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
再者,合同的订立需基于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倘若机构以虚假宣传诱导学员签订合同,学员可依据法律规定主张合同效力存在问题。
另外,合同条款应尽量完备,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包括学习内容、收费标准、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关键事项,以避免日后纠纷。
先学后付怎么解除合同
解除先学后付合同时,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
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若先学后付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学员或机构有权解除合同,如学员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学习,或者机构未能按照约定提供教学服务,那么当这些情形出现时,相应一方可依约解除合同。
合同未约定解除事由,在符合法定解除条件时,当事人也可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等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爱法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xn.com.cn/1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