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不写作业、逃课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法律争议逐渐增多。下面小编结合最新司法实践与政策规定,系统解析不写作业的法律性质及学校开除学生的权限范围,为教育参与者提供合规指引。
不写作业违法吗?
不写作业本身不构成违法行为,但可能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并触发教育管理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受教育者负有“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义务,但这一条款属于教育管理范畴,而非刑事或行政法律规范。
司法实践中,法院明确将不写作业定性为“违约行为”而非“违法行为”。写作业是师生间基于教育合同产生的附随义务,学生未履行仅需承担校规层面的纪律处分,不涉及法律制裁。
学校对不写作业的处理需遵循程序正义。
初次未完成作业时,教师通常采取沟通、补写等柔性措施;学生长期抗拒,学校可依据校规给予书面警告、留校察看等处分,并通知家长协同教育。
但需注意,学生因不写作业导致辍学,可能触发《义务教育法》第五条的强制入学条款,此时教育行政部门可介入干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四十四条 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学生不上课老师有权利开除吗?
教师无权直接开除学生,学校开除权限受学生年龄阶段与法律程序的严格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校不得开除学生,即使学生存在严重违纪行为,也只能通过批评教育、行为矫正等方式处理。
学校经家校沟通、心理辅导无效后,仅能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专项教育干预,而无权开除。
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职高、大学)的开除需满足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双重条件。
1. 实体层面
学生缺课需达到“严重违反校规”的程度,一学期无故旷课累计超60课时可开除;
2. 程序层面
学校须履行“调查-告知-申辩-决定-送达”五步流程。否则因未提前告知学生申辩权,可能被法院判决撤销处分。
特殊情形下,学校开除权可能受限。学生缺课系因疾病、家庭变故等不可抗力,学校应提供缓学、休学等替代方案。
开除决定涉及歧视(如因残疾、户籍等),学生可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三条提起诉讼。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爱法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xn.com.cn/17491.html